活动回顾 | 教育大师班——竹笛教学与演奏要义
唐俊乔女士
著名竹笛演奏家、教育家
继唐俊乔老师与已故著名竹笛大师陆春龄老师做客2017年上海乐器展华乐论坛之后,今年唐老师再次受邀来到上海国际乐器展,这一次,唐老师将在教育大师班对竹笛文化整体进行梳理,让大家了解唐老师心中的中国的笛文化。
唐俊乔竹笛乐团
讲座伊始,唐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上音唐俊乔竹笛乐团,这是一个由唐老师的学生组成的竹笛乐团,是一个给在校学生提供实践历练,将所学转化的平台。也是唐老师所进行的一次教学改革内容。
唐俊乔老师对于新时代下的教学改革是这样理解的,这种新的理念倡导用所学的内容去服务社会,学生不再是毕业后进入乐团完成磨合后演出服务社会,而是在校期间就将所学转化,毕业后即可独当一面。学生所学即是为舞台服务,那么就要在读书期间就开始上台得到历练,这样到乐团时就不会产生面对舞台的胆怯。
笛子的历史
中国竹笛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管乐器的鼻祖,历史渊源悠久:
-贾湖村东新时期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
-在河姆渡遗址挖掘的一批骨笛距今有7000多年历史
-出土骨笛与现今竹笛形制几乎相同,一般为6-7孔
-早期的骨笛的作用不在于吹奏音乐,而是作为报警信号或者集会信号等,不同的音高代表不同的信号,但并不成律,经过发展成为今天又有律、又有音高又有音准的乐器
▲河姆渡骨笛
◄贾湖骨笛
仿骨笛(古笛)
复原制作
从2016年末仿骨笛复原团队开始试验还原制作古笛,采用红木、紫檀、杉木、紫竹、湘妃竹、苦竹、树脂合成材料等进行反复实践和实验,最终确定用树脂合成材料和苦竹,来复原古笛为最佳,复原出的仿骨笛音色非常接近河南贾湖出土的8000年前的骨笛,且在音准上更精确、音质更丰满。复原成功后,团队以此灵感为激发点,共研制出12个调的仿骨笛。
历经多次试验改良的仿骨笛在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音大型原创器乐剧《笛韵天籁》中亮相,再现了来自8000年前的笛音。
中国竹笛的分类
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多为D调或C调,6音孔,较为粗长
梆笛:因伴奏梆子戏(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而得名,6音孔,较为短小
新笛:根据十二平均律研发,11个音孔,能演奏所有半音,多用于乐队演奏,音似长笛;吹孔一般不贴笛膜而是贴胶
低音大笛:不同于新笛,贴笛膜后振动强烈。除乐队演奏外,如《妆台秋思》、《寒江残雪》等曲目都使用低音大笛演奏
弯管低音笛:1989年,制笛及竹笛演奏大师赵松庭开始研制弯管贝倍低音大笛,第三孔的音高低于b1的称为"低音笛",如:大A调、大G调、大F调、大调、大C调等
口笛:最早可追溯到7000~8000 年前的河南贾湖舞阳骨笛和浙江河姆渡骨哨。1971 年初,著名竹笛演奏家俞逊发先生先后发明了二孔和五孔口笛
竹笛演奏名家
唐俊乔老师在现场满怀着崇敬和追思,为大家一一介绍近现代竹笛演奏大师,其中包括她本人先后师从的赵松庭、俞逊发等大师,唐老师分享了她记忆中恩师们对笛艺孜孜不倦的追求,让现场观众对大师们有了更为立体和丰满的印象。
冯子存
北派大师。第一个把竹笛从乐队演奏乐器变为独奏乐器的演奏家。代表作:《喜相逢》、《五梆子》、《黄莺亮翅》等。
刘管乐
北派大师。以河北吹歌为代表特色。他所改编的作品《卖菜》具有浓郁的北方特色,但腔花、特点又有自己的特色。
陆春龄
南派大师,于2018年去世。2017年参与上海乐器展华乐论坛,主讲《两代“魔笛”养成记——笛艺之传承与创新》。陆老师吹奏时的气息和对音色的讲究镌刻在他的审美追求中,将江南丝竹音乐的唯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赵松庭
浙派竹笛代表人物。他自己上台演出机会不多,十年动乱时培养了一大批目前在中国很有影响力的竹笛演奏者,影响了中国笛乐发展的趋势。赵先生还研究律学,对竹笛的音准、开孔等都有研究。
俞逊发
笛子演奏大家。音色水润、气息控制出色,笛乐造诣高超。
竹笛演奏要点
唐俊乔老师在现场总结了自己多年摸索出的竹笛演奏和成才要点,大致归纳如下:
1、钻研音色、气息、控制,模仿大师的演奏精华,掌握后化为己用。
2、把所有东西都拆解到很细致的程度,每个音符的讲究都搞明白。
3、由于竞争激烈,要培养出自己的演奏风格,并且这种风格要具有不可替代性。
关于笛曲改编
传统曲目改编
《喜相逢》四重奏版本:由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家、作曲家周成龙改编。完成了巨大的突破,将一支梆笛独奏的曲子改变成两支梆笛一支曲笛一支低音大笛四重奏。原本梆笛作为北派竹笛的重要代表,而改编大胆使用了南派的低音大笛,打破了南北派的隔阂。
传统的内容分两步发展:一是继承传统,即学会风格、原汁原味;二是重建传统,有很多种方式,可以使用现代的音乐语言去吹奏传统曲目,还可以对传统作品进行现代改编。改编后的作品尽管具有现代性,但对于年轻观众而言,这符合他们心中传统作品的形象,却不会感觉像是5、60岁老人演奏的古董那样难以令人接受。这种新的编曲演奏方式并没有损失传统曲目的原汁原味,但是新的组合方式、演奏方式年轻人也会喜欢。
外国曲目改编
《野蜂飞舞》:在对于外国作品的改编上,更强调一些技术的运用,例如半音、循环换气等,曲子短而精,较为炫技,多用于演出结束后返场加演曲目。
《笛韵天籁》
中国竹笛从约9000年前诞生,《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就有记载,黄帝命伶伦伐竹以为笛。几千年以来的笛子都是以伴奏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下,建国后冯子存先生将笛子作为一件独奏乐器,使之出现在舞台上。而《笛韵天籁》这部交响民族器乐剧则将笛子艺术推向了综合性的形式,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全剧没有歌唱对话,所有剧情内容都使用器乐演奏进行表达,并且还表演了高难度的吹奏动作,如下腰吹奏等。《笛韵天籁》入选了首届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
本文由上海国际乐器展原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点 我 看 热 点 文 章 哦
活动回顾| 经销商培训课程——十年树人,音乐培训体系的经营价值和运营模式分享